打印页面

首页 > 韶关新闻网历史数据 文化“活”起来 旅游“旺”起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韶关文化旅游发展综述

文化“活”起来 旅游“旺”起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韶关文化旅游发展综述

70年栉风沐雨,70年砥砺歌行,70年来,我市文旅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文化设施从无到有,亮点倍增;文艺创作硕果累累,百花齐放;旅游事业从单一发展到“旅游+”,增添无限可能……  

新中国成立70年,也是我市文旅事业繁荣发展的70年,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核一带一区”战略布局,立足于北部生态发展区的战略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大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打造大湾区“后花园”“康养地”“体验场”为突破口,不断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和旅游影响力,为我市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谱写出绚丽的篇章。

文艺精品展魅力

金秋九月,丰收时节,广东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传来了佳音,我市原创音乐剧《过山“谣”》和电影《榫卯》获得优秀作品表彰。韶关获奖作品数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排名第6位,电影类别申报工作实现零突破。  

近年来,我市通过题材研讨、委托创作、省市合作、强化创作组织、全程服务跟踪等有力措施,不断推出一大批具有较好社会影响力的文艺精品。先后出版了《水滴》《锋面雨》等20余部反映粤北历史和现实的文学作品,歌曲《铜铃悠歌》获省“五个一工程”奖;  创排了粤北采茶大戏《枫树湾近事》《51号信箱》等,《51号信箱》被列为省文艺精品创作重点项目,并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选定参加“岭南风华·我爱你中国——广东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展演活动,9月23日将在广东艺术剧院演出;委邀中国音协主席叶小纲团队对韶乐进行新的艺术诠释,创作了大型交响组曲《新韶九章》……各类文艺作品百花齐放,展现韶关文化魅力。

文化惠民为百姓幸福“加码”

九龄风度耀韶州,书香画意满韶城。为赓续“诗书传家远,读书继世长”的传统氛围,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自2017年起,我市全力打造了“城区十分钟文化圈”、市民“家门口的图书馆”及“韶关文化客厅”三位一体的韶关文化名片——风度书房,目前全市已建成“一馆一特色”的风度书房26间,其中城区21间,县级以下5间,并在不断扩建,继续拓展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为市民提供了便捷、丰富、专业的服务场所,风度书房成为了我市“文化新地标”。  

今年5月1日,一场展现我市劳动者昂扬风貌,弘扬工矿精神的“善美韶关·劳动最美”2019庆“五一”广场群众文艺演出活动在中山公园举行,轻快昂扬的舞蹈,悠扬的歌声,吸引了近5000名群众观看演出。  

此外,我市利用元旦、春节、元宵、“五一”、中秋、国庆等节假日期间在市区中山公园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展现我市人民群众脚踏实地、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让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为百姓幸福“添砖加瓦”。

全域旅游“破茧成蝶”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金鸡岭、丹霞山等景区陆续对外开放,并迅速成为粤港澳地区游客的热门之选,我市旅游业也正式开启了探索之旅——  

1999年,市委、市政府颁布了《加快发展旅游业,建设旅游城市的决定》,确立了以旅游为龙头,全面繁荣第三产业的战略思想;  

2002年1月,经国家旅游局批准,韶关市跻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2016年10月,我市被纳入全国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从优质资源、产业项目、旅游环境整治等方面开展创建工作;  

2018年11月1日,构建了全新的全域旅游发展新蓝图。制定《韶关市贯彻落实广东省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的意见》和《关于扶持韶关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试行)》。  

在70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市旅游业逐步从传统的景区景点游,扩展到乡村游、研学游、休闲度假游、文化体验游等全域旅游模式,并按下发展“快捷键”,形成了以“名山、佛韵、温泉、风情”为特色的古、红、蓝、绿“四色旅游”新格局,全力打造“大丹霞、大南华、大南岭、大珠玑”四大品牌。

创新宣传模式打响韶关文旅品牌

2019年6月28日至7月3日期间,以“岭南名郡·善美韶关”为主题的韶关文化旅游图片展先后走进比利时布鲁塞尔和芬兰赫尔辛基,3部电视专题片和30多幅精美图片成为了远赴重洋的文化旅游“使者”,使韶关美景站上了世界的舞台。  

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宣传营销推广模式,释放文旅融合旅游发展新效应,营造全域宣传推广新格局。积极参加国(境)内外各类旅游展,唱响韶关文旅品牌知名度;加强与新媒体合作宣传,打造线上专属韶关旅游主题形象店,目前线上页面访问量累计超过910.3万人次;不断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和特色线路,联合广州、清远两地以统一形象对外发布旅游信息,与惠州、深圳联合组成深惠韶旅游联盟,与郴州、赣州组成红三角旅游联盟;与手机终端运营商合作,建立旅游用户数据应用平台,对游客的流量和流向进行定性分析,助推智慧旅游。通过一系列举措,我市文旅产业影响力不断增强,逐步成为粤湘赣三省旅游首选地。

旅游产业谱新篇

我市积极创新旅游产业发展路径,大力推动“旅游+”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激发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新活力,将旅游产业发展成为边界模糊甚至是无边界的综合性产业。

2018年,为期一个月的“韶关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生态农业博览会”以大地为舞台、在田间地头举办活动,推介我市的绿水青山、生态农业以及特色农旅,吸引游客上百万人,将“农业+旅游”模式推向了新高潮,并不断加强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将农业、农村、农事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游乐品”。2018年我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580.7万人次,同比增长15.2%,实现旅游收入149.49亿元,同比增长17.9%。全年连续不断地举办赏花、摘果、休闲度假、民俗体验、农耕体验等系列节事活动75场。按照各地举办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的抽样统计,农民人均旅游收入达3469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9.8%。  

我市还充分发挥韶关自然生态天然优势,通过举办穿越丹霞山生态徒步游、环丹霞山自行车赛、丹霞山国际马拉松赛等体育赛事,促进城区、景区互联互通,利用“体育+旅游”打造广东户外运动天堂。  

依托我市红色文化、工矿文化、客家文化、禅宗文化、瑶族文化、迁徙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重点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将本地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南粤古驿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古村落、古街巷等串珠成链,进而打造韶关旅游文化产业品牌,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今年1至7月,全市接待游客2789.05万人次,旅游收入251.7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47%和12.36%;来韶过夜游客人数1111.93万人次,占旅游总人数的39.88%。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韶关必将让文化更有活力、旅游更有魅力,大融合高质量发展必将为韶关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增光添彩。

文章来源:http://www.sgxw.cn/2019/0918/84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