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韶关新闻网历史数据 绘就民族美好生活新画卷——乳源“奋力走在全国民族县前列”系列报道之四

绘就民族美好生活新画卷——乳源“奋力走在全国民族县前列”系列报道之四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县2615户贫困户6779人实现预脱贫;通过几轮“两不具备”(指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搬迁行动,绝大部分瑶族群众实现异地搬迁,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被授予“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称号,是韶关市首批获此殊荣的县(区)之一……
  
  近年来,乳源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两个共同”民族工作主题,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尤其重视保障改善少数民族群众民生和促进多民族文化融合,不断改善瑶区发展环境,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民生事业蓬勃发展,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不断提升,乳源百姓过上了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美好生活。
  
  圆瑶胞“安居梦” 14908人异地搬迁
  
  乳源瑶族属过山瑶,人口约2.4万人,分布在县境东北部和中部424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长期以来,瑶胞们居住在深山,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落后,居住差、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生产难等都是普遍现象。
  
  “几代人都住在半山腰的泥转瓦房,每逢刮风下雨就会漏水,风雨大了还怕山体不稳,担忧房子倒。水电也不通,仅靠种些玉米、养猪、耕山维持生计,太苦了!”瑶族同胞邓桂花回忆道。
  
  可喜的是,近年来,在彻底摸底调查的基础上,乳源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大力实施瑶区“两不具备”村庄搬迁安置工程,多方筹措资金,下大决心在功能配套较完善的县镇“黄金”地段设立安置点,实现瑶胞异地搬迁,在丘陵平地与汉族群众相邻定居、守望相助,彻底改变瑶胞们的生产生活现状。
  
  在县城第一小学旁,这里规模达800多户的安居示范工程已完工,进入分房阶段。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附近优越的教育资源也彻底解决瑶胞子女的上学问题。而在县城周边及桂头镇、游溪镇、一六镇、乳城镇等平原乡镇附近,乳源设立了过百个安居工程点。东坪镇雕子塘瑶族新村便是其中之一。从前,村民居住的是近百年历史阴暗潮湿的泥砖瓦房,且人畜混居,生活环境“脏、乱、差”。为改善村民居住条件,该县投入1300万元,建起了60套具有瑶族文化特色的两层半框架混合结构楼房,每套150平方米,村里还配套了门楼、文化广场、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同时对村内进行绿化、美化、亮化,使该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村民赵天新说:“如今雕子塘村如世外桃源一样美丽,生活在这里有说不尽的幸福,道不完的美好!”
  
  “搬迁后,小孩读书到学校的距离也就步行10分钟左右,去看病仅几分钟就到了医院……”谈起变化,住在县城瑶乐居新村的邓桂花滔滔不绝。
  
  据统计,近年来,被乳源列入“两不具备”村庄搬迁安置对象的共有3997户15864人。经各方努力,目前已完成92.8%,共3712户14908人实现异地搬迁,剩余人员正在积极做思想工作,也将很快实现搬迁。  

提高脱贫质量 6779贫困人口实现预脱贫
  
  桂头镇绵围村欧守金是典型的贫困户,全家6口人居住在两间约50平方米的残破透风漏雨的泥砖瓦屋里,煮饭、吃饭、洗澡、睡觉全挤在这两间房子里,衣被陈旧不堪,台凳残缺不全,一条挂衣服的竹竿就是全家的“衣柜”,用欧守金自己的话说,就是到了“一穷二白”的地步。
  
  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经挂扶干部的帮助,欧守金今年种的水稻面积比去年多,养鸡的数量也翻了倍,各种收入加起来超过5万元,再也不用愁眉苦脸了。让他们一家人更为欣喜的是,在危房改造政策的帮助下,还住上了新房。
  
  欧守金眼泛泪光对挂扶干部感激地说,“全家住上了130多平方米的崭新楼房,入新居的当天,70多岁的老母亲笑得十分灿烂,那是几十年来都没有过的笑容,全家终于告别了贫穷落后的生活。”
  
  像欧守金这样的脱贫故事在乳源大地上还有许多。近年来,乳源按照“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和“八有”脱贫标准,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实行领导包片包村,挂图作战,确保完成预脱贫任务。一方面实施增收脱贫工程,推进资产收益扶贫,按照“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确保每个贫困户至少有1个资产收益分红项目;推进产业扶贫,加快乡镇产业扶贫基地建设,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大户带贫困户、代种代养等模式,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另一方面实施兜底保障工程,深入推进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危房改造、社会救助,实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动态管理;实施扶志扶智工程,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促进有劳动力贫困人口创业就业。推进第一、二轮扶贫开发“双到”贫困村“回头看”,巩固提升脱贫质量。
  
  据统计,目前,全县2615户贫困户6779人实现了预脱贫。贫困户子女教育补助人数落实率100%,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落实率100%,大病合规医疗报销率99.96%,危房改造竣工率100%,最低生活保障率100%,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0000元,预脱贫户全部实现“八有”。
  
  民生事业蓬勃发展 群众获得感增强
  
  近年来,乳源认真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努力在发展中改善民生,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民生事业蓬勃发展,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乳源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使得教育事业均衡跨越发展。2016年,该县被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2017年,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和教育强县复评“两评合一”通过省督导评估,乳城、大桥镇教育强镇通过省复评;2018年该县被授予“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称号,是韶关市首批获此殊荣的县(区)之一。近3年来,该县累计投入2.73亿元用于新建或修整校舍、改造校园环境和运动场所、新增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实现了“校校有网络、班班有平台、人人有空间”。同时不断完善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全面推进教师县管校聘和校长职级制,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值得一提的是,该县还深入开展学前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寄宿学生营养工程、高中贫困学生助学工程等15项助学工程,近5年共发放各级各类助学金7065万元,惠及学生人数14万人次。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乳源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去年,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9笔934万元。举办就业服务招聘会15场,城镇新增就业1395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11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万元、同比增长8.8%。
  
  社会保障是重中之重。乳源全县7.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6.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乳城区域性敬老院实行公建民营运作,社会救助政策有效落实,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逐步提高。该县还加强和规范保障性住房管理,在保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1120户。新农村示范性安居工程和乳城镇农村安居工程加快推进。
  
  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乳源人民医院新住院大楼投入使用,先后建成3个镇卫生院公卫楼和公建民营村卫生站24间,启动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升级改造项目。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口计生工作平稳发展。
  
  除此之外,乳源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还有许多:《双朝节》《苦爽酒酿造技艺》等入选省级非遗项目名录,民族博物馆成为省级非遗传承基地;成功创建必背镇、乳城镇为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成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15个,实现全覆盖;《铜铃悠歌》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瑶山飞来一群金鸪鸪》获省群众音乐舞蹈花会金奖;创建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6个,云门寺被评为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女子龙舟队摘得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龙舟竞赛6枚金牌;东阳光公司、瑶乐居小区等6个单位创建为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政研瑶族新村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必背桂坑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一幅幅美好生活的画卷正在乳源大地徐徐展开。
  
  闻鸡起舞,日夜兼程!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乳源将继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进一步凝聚民族团结力量,全力开创乳源绿色振兴发展新局面,争当全国少数民族县发展排头兵。

文章来源:http://www.sgxw.cn/2018/1108/7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