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韶关新闻网历史数据 新丰黄沙坑老区:建设富美文明新农村

新丰黄沙坑老区:建设富美文明新农村

近日,笔者深入新丰县黄磜镇黄沙坑村走访时了解到,该村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和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紧跟潮流、抢抓机遇,积极传承红色基因,发扬“拥军优属,支前参战”优良革命传统和“不等不靠”干事创业作风,依托自然山水、原始生态、红色文化和传统习俗资源,通过“党建+”“红色+”模式,着力打造“云髻红枫”党建品牌,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共同建设和谐幸福的富美家园。

党员干部在黄沙坑革命历史展览馆举办党课和座谈会。潘俊才摄

党员干部在黄沙坑革命历史展览馆举办党课和座谈会。潘俊才摄

发挥资源禀赋 擦亮红色品牌

黄沙坑村是新丰最知名的抗日战争革命老区村,地处新丰、翁源交界的深山之中,辖内有海拔1193米全县排名第二的高山(山名)。早在1939年,附近的梁坝村开办“抗战学校”时,就经常有学员在这里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并秘密发展地下党员,随后建立了黄沙坑党支部。此后,该村逐渐成为地方游击队和东纵北江支队开展革命武装斗争的区域。北江支队指挥部曾从英德转移至此,东江纵队北江支队领导邬强、何俊才、梁泗源等也曾在此活动并指挥战斗。东江纵队副司令王作尧、政治部主任杨康华、林锵云等领导率队北上迎接王震部队南下时途经黄沙坑。

各地党员干部在黄沙坑革命历史展览馆参观学习。潘俊才摄 (7)

各地党员干部在黄沙坑革命历史展览馆参观学习。潘俊才摄 (7)

迈入新时代,该村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紧跟潮流,抢抓机遇,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高举红旗跟党走。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该村“两委”干部不等不靠撸起袖子加油干,结合本村的红色资源禀赋,积极组织动员和带领群众通过详细查阅革命史料、实地考察革命遗址、多方走访健在革命前辈和知情人士,广泛收集整理和深入发掘考证本村的红色文化资源。同时,发动乡贤、群众及社会热心人士捐款捐物,在闲置的村小学里建起了黄沙坑革命历史展览馆,并对高山石洞、东江纵队北上部队黄沙坑活动旧址、革命烈士纪念碑等革命旧址进行修缮、开发,全力打造红色党建文化教育基地,擦亮红色旅游和教育品牌,彰显出时代价值。

根据该县党史记载,该村在革命战争时期有400多人口。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全村90%的村民参加了农会,有56人加入了党组织、游击队或民兵组织,期间没有一个农会会员、游击队员和民兵投敌叛变,有烈士10人。解放战争期间,为了对付敌人的烧、杀、抢、掠,村民群众长期睡居山上,因夫妻长期分居,三年间全村没有出生过一个小生命。1949年8月,该村与翁源黄洞游击根据地一起被东江纵队北一支队授予“革命功高”锦旗,以表彰两村人民在革命战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

“目前,黄沙坑革命历史展览馆建设基本完成,已制作有彩色画板16块,全部都是我村或与我村相关的红色革命历史内容,实物展览室还在进一步的补充完善中。”该村支书、主任张杏德表示,“有新发现的内容我们还会继续充实进去,目前已有多批次的党员干部前来这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黄沙坑红色革命历史展览馆的沙盘。潘俊才摄

黄沙坑红色革命历史展览馆的沙盘。潘俊才摄

办实事做好事 推动脱贫奔康

新中国成立后,黄沙坑村被评定为抗日战争革命老区村庄。当时管辖新丰的广州市非常关心老区村的建设和发展,先后资助该村建设了简易公路,修建了两座钢筋水泥桥,并资助兴建了一座125千瓦小水电站用于解决全村照明用电问题。在新丰划归韶关市管辖后,先后对这条简易公路进行了两次升级改造,铺设了水泥路面并连通到黄磜镇圩,解决了老区群众出行难问题。1998年,省老促会及有关部门筹资20万元,帮该村小学建成了一栋教学楼,大大改善了老区村的教育教学条件。

新丰黄沙坑红色革命历史展览馆。潘俊才摄

新丰黄沙坑红色革命历史展览馆。潘俊才摄

近几年来,该村“两委”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挂扶单位的帮扶和指导下,紧抓脱贫攻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契机,科学谋划,精准对焦,精准发力,想方设法帮助困难群众建设新房、发展扶贫项目助力脱贫致富。同时,注重与村民群众一起“合奏”,凝民心汇民意聚民力,进一步加强了村里的基础设施便民设施建设,先后筹资砌建了环村河堤,建成了文化活动广场,先后组织开展了“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三清一改”春季夏季战役等,还契合时代特点,开通了村里到高山(战斗旧址)约5公里长的道路,为该村“红色+旅游”发展夯实基础。

黄沙坑革命历史展览馆俯瞰。

黄沙坑革命历史展览馆俯瞰。

“我村四面青山环抱,千米以上的高山就有两座,海拔高,温差大,气候独特,且森林覆盖达96%以上,常年山青水秀,空气清新,自然生态优势明显。”张杏德介绍道。为此,该村除了支持村民发展种植水稻、花生、黄豆、番薯、玉米、木薯、生姜、芋头、油茶等作物和养殖猪、鸡、鹅、鸭等增产增收外,还鼓励村民回乡创业,大力培育引领乡村发展的“领头雁”,特别是鼓励并带动村民发展高山绿茶种植产业,致力打造特色产业品牌,促进村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目前,该村种植高山绿茶暂种了50多亩,下一步准备成立植物组培实验室用于批量培养高山本地茶及培育发展兰花产业。

“除发展特色产业, 20年前我村的高山上曾大规模开采过瓷土,现存有矿山遗址,具备打造矿山公园的优势。另外,因为毗邻云髻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品种众多,还可以打造成生物多样性体验区。”张杏德对村里的资源和发展潜力如数家珍、信心满满,“我们接下来将会进行认真探讨和论证,尽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开展创建活动传承乡风文明

黄沙坑村除了优美的自然山水、原始的生态和丰富的红色文化外,传统的习俗也引人注目。因为这里远离城市喧嚣,民风十分纯朴,但家国情怀强烈。1939年,热血青年梁泗源、张雪斋等在梁坝村犁头围创办“抗战学校”时,就组织有纸马宣传队,该村有很多热血青年参加学习并以此积极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并加入农会和抗战革命武装支持抗日救亡运动。同时,村民团结友爱、热情好客,有“拥军优属,支前参战”的优良传统。东江纵队副司令王作尧、政治部主任杨康华、林锵云等领导率队北上迎接王震部队南下时途经黄沙坑,当地群众不仅筹粮筹款热情接待,当地民兵还配合先遣武工队袭击了梁坝村国民党地方武装,为东纵部队北上扫除了障碍。

虽然销烟远去,黄沙坑村步入了新时代,但勤劳纯朴的民风,热情好客的习俗依旧未曾改变。做客黄沙坑,艾糍、油罩糍、豆腐酸汤等本土佳肴的味道,依旧让人留连往返、回味无穷,纸马宣传队所表演的纸马舞也传承了下来并流传到很多地方。近年来,该村“两委”干部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在镇、县有关单位部门的指导下,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为契机,从夯实基层组织入手,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示范,广泛宣传动员村民群众积极传承红色基因和优良文化传统,大力弘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争取更大光荣。

期间,该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组织村里德高望重人士、村民代表等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发动乡贤群众捐款捐物支持家乡建设,制定了村规民约和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强化村务和村容村貌的管理治理,积极传承展演纸马舞、客家美食等传统民俗文化。“我们还组织开展了文明村、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突出文化引领、文明建设和习惯养成。”张杏德介绍说,“对于文明创建表现突出的家庭,我们将会给予一定的物质激励,并向上一级部门推荐表彰,树立榜样示范。”

如今,走进黄沙坑村,你会发现村里的公共基础设施更趋于完善,村容环境更加洁净优美,村民群众的文明习惯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发展欣欣向荣,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正缓缓展开……

文章来源:http://www.sgxw.cn/2019/0702/65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