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韶关新闻网文化 在书中读自己

在书中读自己

去年世界读书日,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读书好》。有人问:读书真的有那么好吗?我想说,读书真的很好,书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没有阳光的生活会黯淡无光,没有翅膀的鸟儿将无法飞翔。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在书中读自己。”我喜欢这句话。是的,每一本好书,都有这个人或那个人的影子。  

世人都说读书人清高,其实不然,只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读书人的一种交友理想罢了。  

多读书,还要读好书。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呢?这里我借用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的话来回答你,他说:“在挑选阅读物的时候,掌握识别什么‘不’应该读的艺术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事情……我们应该把始终是相当有限的阅读时间专门用于阅读历史上各个国家和民族所曾有过的伟大著作——写出这些著作的可是出类拔萃的人。只有这些人的著作才能给我们以熏陶和教益。坏的东西无论如何少读也嫌太多,而好的作品无论怎样多读也嫌太少。”  

可是现实生活中,畅销书书架前总是挤了很多读者,智能手机普及后,在网络上像追剧一样的阅读队伍也一再壮大,更别说每天刷朋友圈的人了。而那些寂寞了几百上千年的伟大思想却仍然继续它们的寂寞,极少人问津,而这并不改变它们仍然是经典。生命那么短暂,时间那么宝贵,精力那么有限,既然爱阅读,又知道经典是好书,为什么不读?好书的保质期是无限的,像一坛美酒,越沉淀,越醇厚。有位前辈把施莱格尔的优美格言送给我,我把它送给大家:“认真阅读真正的古人的作品,今人对它们的评论并没有太多的意义。”他说,好书的好要自己去读,自己去发现,不用听别人说它怎么好。  

几天前看到一篇文章,“教育部首次向全国中小学生发布阅读指导目录”,推荐的几乎都是经典,对小读者是很有帮助的。如今,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许多学校都要求老师们必须向学生推荐每年每个月的课外阅读书目。这是个好现象。还有一件让我非常激动的事,近几年来,上级主管部门要求中小学对校内图书馆进行标准化管理,清理伪图书和过气图书,补充适合青少年的图书,正常开放图书馆……冷落和蒙尘了多年的校园图书馆终于门庭若市,走向了正常轨道,重新履行它的伟大使命。这对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来说,无疑是无价的福祉。令人欣慰的是,许多年轻的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读好书的习惯。  

又有人说,读那么多书,也记不住。好书值得反复读。叔本华说:“每一本重要的书籍都必须一气呵成连续读上两遍。”明白如话的书读起来轻松,毫不费力,却又觉得寡淡无味。我读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开始时不知道什么意思,就放下了,等到再拿起它耐心读下去,一口气读完,余味无穷,又重读开头,才恍然大悟,一种豁然开朗的喜悦充满心间,不觉想起叔本华说的:“阅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们会更好地理解书中内容的整体关联,而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好书值得珍藏起来慢慢品,品的其实不是书,是自己的人生。

文章来源:http://www.sgxw.cn/2020/0913/17998.shtml